海德格尔:《存在与时间》- 存在主义哲学的奠基之作
基本信息
- 书名:《存在与时间》(Being and Time)
- 作者:马丁·海德格尔(Martin Heidegger)
- 出版年份:1927年
核心主题
《存在与时间》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著作之一,海德格尔在书中试图重新提出并回答"存在的意义"这一被西方哲学传统所遗忘的根本问题。海德格尔认为,自柏拉图以来,西方哲学一直关注"存在者"(beings)而忽视了"存在"(Being)本身的问题。
主要内容
1. 此在(Dasein)概念
海德格尔引入"此在"(Dasein)这一概念来指称人的存在方式。"此在"字面意思是"在那里的存在",表明人类存在的特殊性在于:
- 此在是唯一能够提出存在问题的存在者
- 此在总是已经理解了某种存在,尽管这种理解可能是模糊的
- 此在的本质在于其存在,即"存在就是它的问题"
2. 在世界中存在(Being-in-the-world)
海德格尔认为,传统哲学错误地将人视为与世界相分离的主体。相反,人总是已经"在世界中",这是人的基本存在状态:
- 世界不是外在于人的客观实体,而是人所栖居和活动的意义整体
- 人与世界的关系不是认知关系,而是实践的、关切的关系
- 我们首先遇到的不是抽象的物体,而是"手头的工具"(ready-to-hand)
3. 时间性与历史性
海德格尔将时间性视为理解存在的关键:
- 此在的存在结构是"关切"(care),包含了过去(已经是)、现在(与...共在)和未来(先于自身)的统一
- 真正的时间不是线性的"此刻"序列,而是此在存在的展开方式
- 此在的历史性源于其时间性,人总是处于特定的历史传统中
4. 日常性与非本真存在
海德格尔分析了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方式:
- "常人"(das Man):沉浸在公共解释和平均化的理解中
- 闲谈、好奇和模棱两可:日常交流的特征
- 非本真存在:逃避自身的可能性,随波逐流
5. 本真存在与决断
通过焦虑和向死亡存在的体验,此在可能达到本真的存在方式:
- 焦虑揭示了世界的无意义性和此在的孤独
- 向死亡存在使此在面对自身最独特的可能性
- 决断(resoluteness):接受自身的有限性,承担自己的存在
影响与评价
《存在与时间》对20世纪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,特别是:
- 现象学传统的转向
- 存在主义哲学的发展
- 解释学的革新
- 后现代思想的兴起
尽管海德格尔的语言晦涩难懂,概念体系复杂,但其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和对人类存在的深刻分析,使这部作品成为现代哲学的里程碑。
个人思考
阅读《存在与时间》让我重新思考了"存在"这一看似简单却极为复杂的问题。海德格尔提醒我们,在日常生活的忙碌和技术的包围中,我们往往忘记了思考最基本的存在问题。他对现代性的批判也让我反思当代社会中技术理性的主导地位,以及我们如何能在这样的时代中寻找更本真的生活方式。
海德格尔的思想挑战了我们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,邀请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、与他人、与时间的关系,这种思考虽然艰难,却是极为珍贵的哲学体验。